笔尖上的结晶:李杰玲编著《日本所藏中日交流汉诗文写本》 (日藏汉诗文丛刊第一辑)出版

编辑:黄山书社    来源:黄山书社    时间:2019-03-20   

李杰玲2012年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中日文化与文学交流研究,其中尤其关注诗歌,而她本人也写诗,用汉语写诗,用英语写诗,也试着用日语写诗。不过,她最爱的仍然是用汉语写的诗歌。汉语写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学艺术,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汉诗,也起着书信和外交文书的作用,沟通中日两国人民,使两国人民得以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开市贸易。

这次出版的《日本所藏中日交流汉诗文写本》(日藏汉诗文丛刊第一辑)所影印的诗,是一座搭在中日两岸的桥梁,几百年前,这些用汉字写出来的诗文,曾经起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她救了遭遇风暴漂流至仙台的潮州渔民十几人的生命,也挽救了福建船商郭育龄一行人的生命,且见证了中日沿海地区之间繁荣的经济贸易往来……

说起来,这本书本身就是中日交流的结晶。首先从书稿的形成来看:李杰玲博士2015年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资助下,到东京访问研究的时候,搜集到本书影印介绍的汉诗文写本,并陆续撰文探讨这些写本的背景和历史地位。2018年年底,在中国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课题经费的资助下,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是中日交流的结晶。

其次,从版权申请和校对印刷的过程来看,这本书同样是中日友好交流的结晶:本书所影印的汉诗文,均出自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馆藏,要在中国国内影印出版,需要走一系列的流程,比如申请影印许可、申请版权、签订使用合同、交付使用费……


在李杰玲博士的积极帮助下,我社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签订了图书影印使用合同。历时几个月的手续办妥之后,这本书才获得了“准生证”,经过编辑与作者多次仔细校对,反复调整版面格式,直到各方都满意,这本书才终于得以与大家见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所藏中日交流汉诗文写本》无疑是中日友好交流的结晶。


第三,书中影印介绍的汉诗文写本,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也是中日友好交流的结晶。1796年,时为清朝嘉庆元年,日本江户时代宽政八年,广东潮州一艘刚出海不久的渔船遭遇飓风,在海上漂流颠簸,67日,漂到仙台藩,被当地人救起,并报告官府。由于语言不通,藩府请来当地有名的儒者志村五城、志村时恭和志村弘强三兄弟,让他们与渔民进行笔谈,了解情况。志村三兄弟被称为“三珠树”,在仙台以儒学和汉诗闻名。简短的笔谈后,藩府答应了渔民陈世德、林光裕等人的请求,派船护送他们到当时唯一开放的中日、日荷贸易港口长崎,再让来崎贸易的清商送他们回国。志村五城、志村弘强也在护送队伍中,在驶往长崎的船上,他们互相唱和,以笔代舌,沿途写下了不少诗歌,直到长崎。后来,志村兄弟中的志村弘强将陈世德等人一路上所写的作品汇抄一册,题为《陈林诗集》,并将他们在舟中的联句诗附于后,美其名曰“萍水奇赏”。

1868年,福建郭育龄兄弟出海赴日贸易,他们的船在海上遇到风暴,漂流到对马海岸之后,通过笔谈,得到了对马方面的帮助,顺利脱险,返回故乡。他们的笔谈记录即为本书所影印的《清客新语》。


如此看来,《日本所藏中日交流汉诗文写本》不是中日友好交流的闪闪发亮的结晶,又是什么呢?


而且,这本书还是凝结在笔尖上的结晶。本书所影印的,有抄写工整的,有颇为潦草的,有诗,有文,有商品清单和船员名册,有残本,有完本,不一而足,其共同点是:都是几百年前手写而成,是中日经济、文化、民俗交流历史的重要资料。这本书的出版,同样是李杰玲博士这几年来的一个热切的心愿,她在她的第二本学术专著《十八~十九世纪中日沿海地区诗文典籍交流》(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12月出版)“编外编”的按语中说过,要把当时搜集到的、关于中日交流的重要文献公之于世,以备学界研究之需。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终于实现了这个心愿,并已经在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和专著出版做各种努力和准备,今后会有怎样的成果可飨学界?令人期待。

《日本所藏中日交流汉诗文写本》可以结合《十八~十九世纪中日沿海地区诗文典籍交流》一起来看,二者堪称姊妹篇,读了《十八~十九世纪中日沿海地区诗文典籍交流》,会更加理解《日本所藏中日交流汉诗文写本》所影印介绍的文献的历史地位及其重要价值。


《日本所藏中日交流汉诗文写本》共影印介绍了五种汉诗文写本,包括《陈林诗集》《以笔代言》《义溪诗集》《清客新语》和《清朝珍宝渡船记》。影印写本之前,都有一篇作者撰写的介绍和研究文章,使读者明白写本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当然,限于篇幅,更多的历史背景和中日之间的交流内容,读者只能参考《十八~十九世纪中日沿海地区诗文典籍交流》这本书了。


在中日交流的悠久历史上,汉字和笔谈、诗歌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有交流,才有相互的理解,才有和平与发展。作者在书后用日语写了一篇跋文,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重视交流,和平共处,专心研究,顺利发展。这是作者的心愿,也是大家的心愿吧!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黄山书社” 或“来源:本站”的作品,版权均属黄山书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者,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黄山书社”。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黄山书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