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梦想”火种点亮一片贫瘠土地

编辑:陈璨    时间:2023-01-04   

读过李辉的文字,许多人会觉得风趣,另外还带着些幽默的色彩,亦会感慨,他是一个记忆力特别强的作家。不同于其他一些乡土文学作家,惯用以情叙事的写作手法,李辉很少抒情,他不过分拿捏内心的情感,更或者说,他的笔调来不及停留在伤感上,就在那一个个人物身上轻快滑走了。

我读过许多写故乡的文字,唯独李辉的描写让我笑着看完,又在文字的最后,引我心头不禁一阵伤感上涌,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慢镜头滑过的不只人生中支离破碎的细节和片段,还有沉淀的情感。一个不去拿捏自己情感的作家,他其实是在想方设法用自己朴实的文字去拿捏读者的情感,不露痕迹正是他写作的高超之处。可他对故乡的一片情深,丝毫不浅。

初读李辉的《岁月何曾隔两乡:上沟村三十年纪》,我们的视线会被他笔下不断跳跃出的人物弄得眼花缭乱,而后沿着他展开的文字线索,我们可以在脑海清晰地再现一个个形象十分丰满的人物,他们并非卓有才能的大人物,他们囿于自己的“小”天地,甚至从未走出过脚下的那片小山沟,可他们敢闯敢拼,在最局限的人生轨道里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壮丽与不平凡。三十年前,陈家沟的老百姓,流着最苦的眼泪,拼命地在苦滋味里嚼出了人生最来之不易的甜。

时间可以风化万物,唯独让记忆愈发深刻。关于奋斗的记忆,从来不会凋零在流逝的过去里。只有时间会记住梦想和明天。

有一天,放学的路上,二鼻涕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撕下两张作业纸,一张写上一行大字“我爱北京天安门”,另一张写上“我想去北京”。然后,估摸着去北京的那趟客车就要开到我们村了,他撺掇我们几个一起爬上铁路路基——我们当然也愿意干这件事——在距离铁轨尽量安全又不至于滚下路基的位置,由他和王千铁每人双手举着一张纸,举过头顶,向伴随着巨大轰鸣声驶来的客车晃啊晃......

  我爱北京天安门!

  我想去北京!

  司机肯定看见了!对,肯定看见了!好像还跟我们招手呢。他会不会停下车拉上我们去北京呢?

一缕改革的春风吹向陈家沟。三十年后,这里和北京的距离,不再隔着山高水远,一时间,曲折天堑变通途。

而李辉看到的不只这些,他说,“我经常会想,经过我们村的这条铁路线,对村里人的生活甚至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一天,我恍然发现:它封闭了我们,却在同时,让我们有机会站到高处,看到远处。”

《岁月何曾隔两乡:上沟村三十年纪》这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作者以均衡的笔墨对过去(三十年前)与现在(三十年后)分别做描写,给人今昔对照的视觉冲击,无论是描写陈家沟这个庞大的故事背景,还是刻画大背景之下的人物成长经历,李辉可谓独具匠心。

从微观视角来看,这本书是河北省承德市上沟村人民的艰苦奋斗史,是陈家沟三十年之变发展史。从宏观视角来看,通过呈现中国乡村在三十年里的巨大变化,真实反映了一个群体的生命状态,巧妙地揭示了新时期扶贫富民政策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的可喜景象,是山乡巨变的时代白描图。

在山乡巨变的时代洪流中,很多人离开陈家沟,通过那条铁路线去往了梦想的明天,他们也许不会再回到村子里居住了。

李辉说,“我在屋子里、院子里,只想到过去的三十年,不去想三十年以后。房檐下,那两个字——幸福,一直无声而清晰地存在。”

三十年后,李辉沿着曾经那条日日守候的铁路线来到了北京,这条铁路线带来了梦想,和一群陈家沟人盼了三十年的北京梦。如果问时间留下了什么,那一定是执着的可贵。一群朴实的山沟人,他们站在生活的最低处,仰望着最高的太阳。

关于陈家沟的故事,李辉并没有写完。奋斗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我们的理想升起在高高的山上,就不怕山沟阻隔希望,哪怕历经千险。

岁月何曾隔两乡。在华北平原,在热河河谷,在富丽冀北,期待陈家沟人为新时代书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1.jpg 

李辉   著

黄山书社  出版

本书以一个个片段式的故事作为切口,以作者的少年记忆、青年感触、当下思考为视角,展现了河北省承德市上沟村这座偏僻、封闭、贫困的小山村中村民们衣、食、住、行的变迁以及他们的人生变化。作者将小山村三十年前后的人事进行对比,细致呈现中国乡村在三十年里的巨大变化,真实反映了一个群体的生命状态,巧妙地揭示了新时期扶贫富民政策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的可喜景象。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黄山书社” 或“来源:本站”的作品,版权均属黄山书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者,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黄山书社”。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黄山书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