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之锦——《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作者分享会

来源:黄山书社    时间:2019-07-07   

QQ截图20190922203622.png

“2016中国好书”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2016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推荐图书

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丝路之锦

《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

作者分享会



主讲人

赵丰(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


时间

7月28日(周日) 14:30-16:00

地点

陕西省图书馆 一楼多功能厅

(公益活动 无需报名 直接参加)





丝绸,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从桑蚕到丝绸,从一片桑叶、一只蚕茧,再到一缕丝线、一片绸缎,走过了数千年的光阴。


1.png


这细密的丝线,经纬纵横,把大自然的宝贵馈赠和祖先的伟大智慧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络绎不绝,代代相传。丝绸以其特有的细腻光滑的质感和优秀的实用性,为中国的物质文明增添了绚丽的光彩,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向往。可以说,丝绸的性格,正是中国人的性格:温润、细腻、热情、浪漫,对和平与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丝绸之路既把丝绸传播给了全世界,也把丝绸身上所承载的中国性格,传播给了全世界。

丝绸的巨大魅力令世界人民神往,丝路的传播让丝绸不只属于中国,比如唐代陵阳公样的出现,就是世界各地丝绸艺术与织染印绣技术的综合性创新,丝绸逐渐成为世界文化交融的载体。


2.png

(唐 宝花纹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在古丝绸之路上,各国家民族交易的内容十分丰富,茶叶、玉器、香料等,丝绸只是其中一种,最终决定以丝路命名,表明了世界人民对丝绸的喜爱,是世界选择了“丝绸”。丝绸之路已历经千年,她不仅是贸易之路,更是艺术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


3.png

(北宋 簇四盘雕纹锦袍,故宫博物院藏)


21世纪,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丝绸之路又焕发了新的生机,赵丰老师的讲座《丝路之锦》让我们回到古老丝路的起点,感受丝绸的柔软质地与文化魅力,探寻丝绸的锦绣前程。






4.png


作者介绍



赵丰: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研究员,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际古代纺织品研究中心(CIETA)理事,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理工大学(原浙江丝绸工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十届浙江省人大常委,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7年获“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奖”,2008年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2010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1年获“浙江省特级专家”称号。著有《丝绸艺术史》《唐代丝绸与丝绸之路》《织绣珍品:图说中国丝绸艺术史(中英对照)》《辽代丝绸(中英对照)》等,主编有《中国丝绸通史》《纺织品考古新发现》《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等。



5.png




    锦绣前程,一直是人们对美好前途的一种向往。而我实是三生有幸,一路走来,锦绣相伴。

    我的家乡是浙江海宁的长安镇,长安虽小,却是京杭大运河和沪杭铁路线上出杭之后的第一处交通要道。杭州的上塘河一直通到这里,水面开始改变它的高低,于是就有了长安堰和长安坝,据说这长安堰和长安坝的原理,竟然和都江堰及葛洲坝相似,由此还建起了上、中、下三闸。下闸旁边,就是曾经为浙江最大的缫丝厂——当年称为浙江制丝一厂。丝厂是这个小镇的重心,镇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和这个丝厂有关。我妈妈是这个厂里从事日夜两班倒的缫丝女工,由于技术比较好,后来做到缫丝的老师。爸爸则是厂里的机械工人,经常为厂里的机器折腾些小革新小发明。我在厂里的卫生总站出生,三岁开始在厂里的托儿所过夜,六岁开始在丝厂的子弟学校上学,放学回来就在妈妈身后的凳子上做回家作业,有时也会帮妈妈在缫丝车上索绪添绪。我们读书的学校原由一幢天主教的小教堂改建而成,1920年代由在丝厂女工中传教的中国神父们集资建造,从这里经过日占时期建成的巨大茧库,穿过沪杭线的铁路洋旗,就到了长安镇上唯一一条窄窄的长街,整个小镇就沿着运河边的这条长街排布展开。我家从街的东横头又搬到西横头,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都不曾离开过这个缫丝业兴盛的小镇。直到1977年高中毕业,我来到丝厂北面不远的七里亭下乡插队,这也是一个海宁的桑麻之乡。半年之后,我通过了文革后的第一届高考,进入了位于省会杭州的浙江丝绸工学院。本科毕业后又师从蚕桑丝绸界的老前辈朱新予和蒋猷龙学习丝绸历史,直到今天我以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丝绸作为我的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我一直在鼓吹称为“丝路之绸”(Textiles from the Silk Road)的研究合作项目。所以,我所走过来的路,确是一条丝绸之路。




赵丰 

2012年3月29日

于杭州冻绿斋

(节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黄山书社” 或“来源:本站”的作品,版权均属黄山书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者,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黄山书社”。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黄山书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