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幅之间,又见新趣:裴希明的书画世界

编辑:张锐    来源:黄山书社    时间:2019-07-09   

裴希明出生于丹青世家,家传深厚,并无谋生之虞。可他数十年如一日,临古大家,写生山水,异常勤奋。

如今的裴希明早已成为安徽画坛中年实力派山水画家,可他依旧笔不离手,保持着每年千幅上下的画产。

近年来,裴希明在取法传统之上不断求新思变,无论是水墨画的尝试,还是绘画材料的创新,都呈现出愈加鲜明的裴氏画风和更富趣味的绘画新意。




◆◆

世可所见的全部经典

他几乎一一临遍

◆◆



2005年,当裴希明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北宋画家范宽的那幅《溪山行旅图》原作时,他激动得无法挪开脚步。


“原作给人带来的冲击力很大……何谓高山仰止?为何此画会被誉为‘宋画第一’而彪炳史册?单看那密如雨点的墨痕所汇聚成的雄伟山川,以及那高山深壑间飞泻而下的细线般的瀑布,就能略知一二。”虽然时间已过去了十余年,但是裴希明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那种激动的心情。


那时刚从台湾回到家,裴希明就迫不及待地钻进画室开始临摹《溪山行旅图》。


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裴希明用稳健的笔力,将画中那郁郁葱葱的山树临摹得逼真而细腻,配上浓厚而丰富的墨色渲染,使得整幅画作如原作般,成熟洒脱,极富美感。


906ACAF7-FB57-4b73-8152-F6D3135DAD08.png 

2005年

溪山行旅图(临范宽)


同样是在2005年,裴希明还做了另外一件让业内人士大为赞赏的事情,那就是用了近十个月的时间,临摹完成陆俨少的一百开册页《杜甫诗意图》。为此他瘦了十余斤。


其实,裴希明的临摹生涯从1982年就开始了。


据裴希明的父亲——著名书画家裴家同先生生前回忆,早年学画时,裴希明几乎临遍了当时可以找得到的历代名家的所有画作——远达宋代郭熙、张择端,中至元代黄公望、倪云林,明代沈石田、文徵明,近到明清之际的渐江、龚半千,再到现代黄宾虹、赖少其……他都学得有模有样。


“初学欲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员之至也……故学画必从临摹入门。” 在漫长的临摹学习中,裴希明大大夯实了绘画功底,他对山水画的传统绘画技法早已熟稔于心,也更加倾心。



◆◆

汲取古今之长中

他渐成大家之象

◆◆



早年,裴希明曾临摹过“清初四僧”之一石涛的画作,父亲还特意书写了题跋:“画有至理,不存肤廓,萃天云于一室,缩长江于寸流,收万仞于拳石。其危峰驻日、古木垂阴,皆于纤细中作舒卷派。不使此理了然于心,终成鼓粥饭气耳……”意为绘画的至理不在于单纯地模仿山水。如果一个画家只知一味地效仿他人的笔墨和画法,而不悟其画理,就难有大的成就。


父亲借用石涛的这番话,是希望裴希明能够通过不断地临摹,领悟到画家在创作时的那份灵动,汲取更多的养分,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0CEDFDF2-0391-44f2-B81F-2EDE8A5F14AC.png

1985年

山水条屏(临石涛)


经过多年的创作和历练,在融汇古今中外的创新实践中,裴希明实现了父亲的期待。




用手中的笔

画心中的景



《画见其心——裴希明书画集》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裴希明书画集,书中讲述了一段裴希明与著名书画家赖少其先生交往的趣事:1981年,裴希明18岁,第一次陪赖少其去黄山写生。看到赖少其一天只能画一张小纸,年少轻狂的裴希明有点不以为然。多年后,裴希明探望已定居广州的赖少其,发现赖少其仍然在画黄山,只是笔下的黄山与此前的有很大不同,一问方知,赖少其画的是“心中的黄山”。


赖少其通过多年频繁的黄山写生,日积月累,早已对黄山了然于心,因此在整体绘画创作中才能达到心知其景、笔随其意、胸有成竹的创作境界。


“心中的黄山”点拨了裴希明,也让裴希明为年少时对先生的无知评价深感愧疚。此后,裴希明便创作了《马鞍山采石矶》,此画虽多运用了赖少其先生的笔法,但已明显有了裴希明自己的风格。


 C01002AB-4E3A-4466-9556-C260C428A54F.png

2009年

马鞍山采石矶




用古人的笔

画当下的景



自裴希明学习绘画以来,父亲就一直教导他:“如果找不到创作的灵感,就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因此,在临摹外,裴希明一直坚持着每年去外地写生的习惯。


如果说早年的临摹为裴希明打下了良好的中国传统绘画基础,那么四处写生则给了裴希明更多接触时代的机会。在裴希明看来,作为画家,他有责任将传统技法运用到当下的创作中,用画笔呈现新时代的新气象。


合肥高铁南站贵宾接待室里那幅壮丽秀美的画作《天柱览胜图》,就是出自裴希明之手。几易其稿后最终入选的这幅画作十分富有气势,特别是山谷沟壑间升腾起的薄雾,很好地勾画出了天柱山的峰峰相簇,呈现出天柱山的独特之美。


能将画作挂到高铁站,尤见裴希明绘画技艺之精湛。


但是对裴希明而言,如果能让南来北往的游人,得以从这幅画作中涤除旅途之劳累,并感受到安徽之大美,这才是他作为画家的最大荣耀。


 503280AF-A031-4324-9724-08954D5039E6.png

2016年

天柱览胜图




用中国的笔
画世界的景



20世纪80年代,裴希明作为安徽省第二个走出国门的画家,在日本举办了人生中第一个画展,同年又收到日本文部省秋田国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了为期5年的绘画学习。


近年来,裴希明又一直在中、意之间游走,欧洲各地的艺术中心和博物馆,都留下裴希明的足迹。


正是这种国际视野,让裴希明愈发想创作出跨越不同文化樊篱、直追生命本质的作品,所以我们从他的笔下看到了越来越多具有中国底色和国际元素的画作。


《佛罗伦萨郊外》就是这样一幅画作。


起初,裴希明画亚平宁山脉时并不顺利,因为无论是山体的变化,还是地貌走势,都与他此前熟悉的黄山不同。但很多时候,可能正是因为不同,所以才更富挑战性,也更具吸引力吧。


裴希明喜欢挑战,所以我们才得以看到这样一幅中西交融的美景,一幅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所呈现出的西方景象。


D575062F-E520-4cc3-BFB3-4A66B0CC8961.png 

2016年

佛罗伦萨郊外




用当下的笔

画未来的景



如果固守以往,裴希明确实会轻松许多,因为他的画法早已渐臻炉火纯青。


可是近年来,不安分的裴希明又开始了更深层次的创新和思变。


他尝试创作水墨画,不用颜色渲染,只用单纯的水和墨去表现山水,希冀让读者在“墨分五色”的丰富变化中,自己想象出色彩和意境;


他开始创新山水画的画法,表现手法上不再仅仅通过笔锋之间的游走,而是加入了泼墨泼彩和印染等更多样的方式;


他通过四条屏的形式,将自己多年来学习到的绘画技法和感悟等,全部运用到一幅作品的创作中;


他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绘画材料的创新方面,用宋元传统在色宣纸上画梅花,通过色宣纸带来的古意,实现整体画作的雅致格调;


……


2B117E65-B02F-43cd-B4C0-5A4DA3494536.png 

2018年

宋人笔意梅


裴希明希望可以用当代人的视角,在中西交融中,重新认识中国传统艺术所具有的生命力,寻求中国画的新表现,继而开创中国绘画更具气象、更加光明的新境界。



◆◆

画见其心

学画者先贵立品

◆◆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裴希明能够在中国山水画领域取得今日的成就,除了其自身的禀赋、才学造诣,还得益于其对“明德”的亲身践行。


“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父亲生前经常拿清代画家王昱的这段话来教导裴希明,裴希明也从未忘却父亲的这一谆谆教诲。


所以,尽管裴希明画作等身,造诣深厚,但是在他身上,我们却看不到艺术家常见的傲气。


他勤奋刻苦,重情重义,待人真诚,懂得感恩,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具备的正气和傲骨。


418159F2-EC7D-4e54-BE7C-4E438327433B.png

1984年

岳阳楼记(临赵子昂)


在《画见其心——裴希明书画集》中,为了尊重好友隐私,裴希明很少提及他们的名字,唯独有一个人,他特意使用了真名,这便是裴希明的中学老师——李维萍女士。裴希明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篇幅,来讲述李维萍老师当年对他的鼓励和信任,读来让人泪目。


古往今来,凡是伟大的作品,必然是陶冶情操、浸润人心的。人们喜爱裴希明的作品,正是因为从中,他们读到了他刚健的气质和光明的气概。


站在前辈大师肩头的裴希明,正在极目远眺属于自己的绘画历程。


《画见其心——裴希明书画集》是一本书画集,也是一部传记。书中不但精选了裴希明40余年创作生涯中的上百幅经典佳作,而且用31个故事讲述了裴希明作为一位画家的成长历程、艺术造诣和精神追求,为我们立体呈现了一位有理想、有实力,具有高远志向和高尚情操的艺术家形象。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黄山书社” 或“来源:本站”的作品,版权均属黄山书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者,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黄山书社”。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黄山书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