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河,让时间静止,让心灵皈依

编辑:陈璨    时间:2023-01-31   

傅菲对于饶北河畔郑坊盆地中枫林村这片土地深厚的依恋,全部浓缩在了《远去的河畔》这部散文集中。赣北那片美丽富饶之地,是他的心灵归属地、生命的栖息地。

傅菲笔下的乡土文学,有着一定的厚重感,像裹满盐渍的老腊肉,齁咸至心底。我读傅菲的文字,能感觉到有一块块巨石从喉咙滚落下来,叠满心头,每读一句或一段,较先前更为沉重。以身体器官、疾病、情感为原点的生命意识写作,似乎在无限放大一种真实的生存状态。

“他躺在床上,瘪着嘴巴,眼睛蒙上一层灰白色的翳,额头冰凉。我们叫他,他喉结蠕动,好像他的声音从千里之外赶来,汇聚在喉管里,彼此扭结,形成洪流,却冲不出那道闸门。他厚重的眼睑包裹着一个旷阔渺远的星空,星光细雨般洒落。他反反复复地梦见瓦蓝深邃的星空,梦见自己变得越来越轻,一缕光一般,与整个苍穹融为一体。”

祖父年逾七十,身体每况愈下,呈现衰颓。而年轻时体格健硕的他,身体深处似乎埋藏着一种蓬勃的力量。傅菲观察得很仔细,从生命意识写作出发,他眼中的祖父,身体里潜藏着洪流般的力量在对抗着体态的衰弱,他历经沧桑的眼睑,闪耀着一片渺远星空。祖父还不愿老去,他不屈从于现实的拷打,他想和星河穹宇彼此融合。

而时间是一种腐蚀剂,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逃脱它的侵蚀。从人出生开始,它就潜伏下来,像个伺机而动的特务,随时准备摧毁一切。傅菲说:“我们都是时间的标本。能够衰老的人是有福的。”

一个乡土文学作家,有着很强烈的家园意识。《远去的河畔》集中展现了作者傅菲的故乡枫林村中各色人物的命运起伏、生活遭际、困苦与精神受难,悲伤与温情交织,仿佛一幅幅旧日画卷,氤氲着饶北河上的雾气,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以枫林村为坐标原点,那里的土地、植物、乡民乡风,皆是傅菲精神世界最割舍不下的思念。他总能以一种深情的目光注视那片土地。

“水稻是未来的母亲,也是现在的母亲,还是过去的母亲。在碗里,水稻是大地的代名词;在水井里,水稻是即将升上屋顶的白月亮,照见家乡,也照见异乡,那么地老天荒。”

“水稻是我们永远不会死去的父亲,是埋在土里的骸骨,是五月的暴雨和八月的烈日。”

傅菲写那些孕育生命的水稻作物,始终带着一种赤诚的、亲生命的态度,扎根其中真实讲述。这些普通的水稻作物,寄托着傅菲全部的乡土情感,是他对故乡最深厚的依恋。

在中国乡土文学代表作家中,傅菲被称为“乡村探索者”,他将自己的文字置于无垠旷野,以文字为索引,去感受沃野之上关于生命成长的艰辛。

贫穷让他远离米饭,也让他对米饭更加敬畏。他不仅能体悟粒粒皆辛苦,还能在脑海延展出饶北河人民对米饭的敬畏之情。每一个平凡的生命,携带空空的胃,来到人世,为了填饱肚子,他们在田埂上走过艰难的四季,暴雨中走,烈日中走。挑担走,荷锄走,空手走。时而蹒跚。时而踌躇。跋山涉水,寒来暑往,风雨兼程。年复一年,喜悦总在秋分如期而至。庆祝丰收的季节,饶北河上锣鼓喧天,热闹如过新年。

傅菲说:“生命气场是散文的第一要素。”生命不仅仅指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还包括他们的命运、生活遭际、困苦与精神受难、日常生活状态、迷茫与坚定、失落与盼望。傅菲以枫林村为坐标,将这些复杂的生命进行串联融合,构建了一座宏大的自然乡村城堡。让我们走进《远去的河畔》,去听一位赣北汉子以深沉的语调讲述大地的迷人与浪漫,让时间静止在纯粹的时刻。

1.jpg

傅菲  著

黄山书社  出版

本书是作者饶北河系列中的一本,集中展现了作者的故乡枫林村中各色人物的命运起伏、生活遭际、困苦与精神受难,悲伤与温情交织,仿佛一幅幅旧日画卷,氤氲着饶北河上的雾气,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文字优美,散发着淡淡的哀愁,让人回味无穷。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黄山书社” 或“来源:本站”的作品,版权均属黄山书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者,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黄山书社”。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黄山书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